【俥改雜談】輪框結構剖析

【俥改雜談】輪框結構剖析:1片式 vs 2片式

輪圈是一個可以極大改變外觀印象和行駛性能的部件。除了在大小和寬度等尺寸上有多種選擇外,製造方法也會導致特性的差異。根據其結構,特性也有所不同。這是一個選擇極其廣泛的改裝部件。

    

 

1:鍛造或鑄造的製法
鋁合金輪圈的製造方法主要分為兩種。一般的鑄造方法是將融化的鋁倒入模具中,等待其凝固。這種方法適合大量生產,因此可以降低成本,以合理的價格提供產品。
另一種稱為流動成型的製法,是在擠壓並延伸輪圈部分的同時進行加工。這種方法使得輪圈部分的製造類似於鍛造方法,能有效提高強度。在鑄造運動型輪圈中,經常會對輪圈部分進行流動成型等加工。
鍛造製法是將加熱到一定溫度的鋁材通過鍛造壓機擠壓成型。若將鑄造比作飯糰,那麼鍛造就像是年糕一樣的製法。通過擠壓鋁材,素材本身會變得更強韌,並增加韌性。這樣一來,在相同強度下可以做得更薄,因此結果是重量更輕。
在賽車中,鍛造輪圈被廣泛使用,因為它們更容易製造出輕且強的輪圈。然而,鑄造輪圈通過設計技術,也能實現與鍛造輪圈相匹敵的強度和輕量化。因此,並非一定要選用鍛造輪圈。

 

2:1片式、2片式等的輪框結構
一般來說,輪圈常見是1片式,但也有將輪圈和輪輞分別製造後再用螺栓緊固或焊接固定的2片式輪圈。更進一步,還有內側輪輞和外側輪輞分別製造的3片式輪圈。1片式結構在輕量化和強度方面表現優異。2片式結構則具有較高的自由度,可以調整輪圈的內凹(inset)等參數。
以2片式輪圈著稱的SSR,提供定制內凹的服務。這意味著可以按照需求訂製輪輞和與之組合的輪圈,內凹可以以1毫米為單位進行調整。這使得能夠製作出最適合自己車輛的輪圈。即使價格合理,這也是一個特點。雖然在輕量化和強度方面1片式輪圈更優秀,但可以細微選擇內凹並且設計自由度高的2片式輪圈,是提升外觀效果的有效選擇。
值得一提的是,30多年前的Le Mens 24小時耐力賽中,2片式輪圈是主流。BBS的受歡迎輪圈LM就是以勒芒命名的2片式輪圈。在那個時代,為了在賽道現場進行細微的內凹調整,輪輞和輪圈是分開製造並進行細緻調整組裝的。

3:輪圈直徑和輪輞寬度
將原裝17英寸輪圈的車輛更換為18英寸輪圈,稱為“加大輪徑”。通過增大輪圈,並配合降低扁平率的薄邊胎,使外觀更加時尚。由於輪胎的側壁變薄,預期還能提升操控靈敏度。

  • 輪輞寬度指的是輪圈的寬度,使車輛可以配備更寬的輪胎。並不是越寬越好,而是需要根據適當的輪胎尺寸來選擇合適的輪輞寬度即可。輪圈的安裝面距離輪輞中心的偏移量即為內凹值。這一數值以前稱為偏移值,現在統一稱為內凹值。
  • 內凹值+20的輪圈相比+10的輪圈更靠近車體內側。相反,內凹值+5的輪圈相比+10的輪圈更靠近車體外側5毫米,因此輪胎或輪圈更容易突出車體,接近所謂的“滿滿”。雖然可以通過安裝墊片進行調整,但很多人更喜歡不用墊片就能達到“滿滿”的尺寸。

輪圈有多種要素。從性能上看,隨著汽車年復一年地增加碰撞防護措施,車重也在增加,為了彌補這一點,發動機功率也在提升。尤其是混合動力車輛,因為電動機的強大扭矩,輪圈的負擔也在增加。此外,隨著輪胎本身的進化,抓地力的提升也增加了輪圈的負擔。
因此,適應這些性能需求的輪圈是必須的。各廠商針對最新車型的輪圈,不斷提升其強度和剛性。隨著汽車的進化,輪圈也在進化。採用最新趨勢的輪圈是充分發揮近年來汽車性能的重要元素。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